当前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体系、运转模式、推进路径的发展如何?“数字法院”应用场景如何融入司法办案、审判监督、社会治理、政务管理,全面实现数字改革赋能?
11月9至10日,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培训班暨第三次“数字法院”建设推进会在上海法官培训基地召开。会上透露了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最新进展,一场司法领域的重塑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助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
推进会指出,“数字法院”建设不是业务辅助性、服务性工具的“器”,而是一种理念、机制和制度的根本性改造,是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用海量司法数据来引领、反哺、优化、创新现有工作方式,推动法院工作从根本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法院”应用的实际效果为上述观点提供了最有力支撑。针对案件办理中存在的适法不统一、裁判工作瑕疵、执行工作不规范、程序空转等问题,上海法院构建相关应用场景并嵌入办案系统,使案件在相应程序节点自动接受“体检”,实时预警提示,推动“数助办案”。目前已累计推送提示预警近8000条,干警反馈认为有帮助的近八成。
以“自然人死亡丧失诉讼主体资格提示预警”场景为例,普陀法院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案件时,自动触发该场景,提示案件某当事人已死亡,经查询公安机关人口登记情况,并向社区调查确认,当事人确已死亡。当事人父母故意隐瞒儿子已死亡,人民法院通过场景提示及时发现,依法处理,避免了错误裁判。
法官收到预警提示
据悉,今年以来,上海法院按照“数字中国”“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等战略部署要求,积极打造上海“数字法院”监督管理平台,探索“场景申报、数字建模、推广评查、嵌入测试、核验反馈、优化完善”六步走全闭环工作模式,搭建“数助办案、数助监督、数助决策、数助政务”四大板块的体系架构,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开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截至11月9日,全市法院已申报应用场景2300多个,完成数字建模544个,推广运用评查模型234个,88个应用场景数据模型嵌入办案系统。“数字法院”建设工作运行体系趋于完善,“数字法院”应用场景效能持续显现。
应用场景覆盖法院工作各环节
除了审理案件,如今,“数字法院”的应用场景已经拓展到上海法院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案件质量监督方面,上海法院案件质量评查模型库中已建成“适用缓刑刑事案件辩护人行使辩护权风险防控与类案监督”“虚假立功致减轻处罚刑事案件类案监督”等200多个评查模型,能够常态化、不停歇地对案件质量进行滚动式评查,推动审判监督管理模式由“碎片化个案纠错”转变为“全流程全面评查”。
在“数助决策”板块,上海法院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立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外技术类知识产权纠纷风险防范、网约车治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偷逃税预防等社会治理薄弱环节,建立相关数据模型,形成专题分析报告,推送类型化司法数据,开发特定司法数据查询端口,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例如,静安区法院建设的“偷逃税预防数据模型”,对近五年审结的股权转让“阴阳合同”、企业高管离职后追索劳动报酬等案件进行分析,发现涉嫌逃漏税款的案件832件,将相关案件信息同步发送税务部门,并建立机制定期推送新发现的此类案件信息,助力完善税务监管体系,获得肯定。
上海数字法院监督管理平台数助决策板块
此外,上海法院还将场景建设和数字建模的方式引入司法政务工作,在“数字政工”“数字警务”“数字办公”“数字行装”等方面积极构建应用场景,实现“数助政务”功能。
提升技术能力撑起“数字法院”
“我们解构一篇文书所花的时间在几秒以内,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后续的数据比对和碰撞。”推进会上,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负责人用一篇民事判决书作了现场演示,“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对在办案件的文书进行实时解构的能力。”
“数字法院”应用场景广泛背后,是强大技术能力在支撑。上海法院全面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技术,打造了数据中台、研发模型平台和自动运行平台“三大平台”,构建起“数字法院”基础框架和技术根基。
为建立数据中台,上海高院内部深挖数据潜能,依托小样本训练引擎和人工智能语义理解等技术手段,对全市法院近五年的300万份裁判文书及起诉状等电子卷宗全面解构,唤醒海量“沉睡”数据,形成7.8亿多个解构数据点。外部则打通数据壁垒,与市大数据中心对接,实现公共数据的共享共用。
有了海量的数据后还需搭建模型,会议以“涉同一地址违章建筑的房屋租赁合同效力认定冲突提示预警”场景为例,现场演示了建模过程。研发模型平台通过“低代码、可视化”编排提供灵活的数字化模型配置功能,技术人员以“拖拉拽”方式进行模块重组,还不到5分钟,应用场景模型就构建完成了。研发模型平台向全市三级法院开放,各院可随时在模型平台上研发各类应用场景。
自动运行平台的运行方式
而自动运行平台则是利用技术底座中的办案辅助自动运行能力,将成熟的应用场景模型规则嵌入到立案、排期、庭审、结案等全流程网上办案20多个节点中,在案件流转至指定程序节点时触发模型规则,自动数据碰撞、筛选比对发现案件质量隐患,并实时预警提示,推动从事后监督到事前、事中监督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