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深是目前我国公认的四大一线都市圈,它们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活跃增长极,也是中国都市圈的领头羊,有数据显示,2019全年,四大一线城市都市圈贡献了约23%的国内生产总值。
就在今年年初,上海公布了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中国最大都市圈规划正式出炉。
就在上月,广东省正式发布《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划清了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的范围。
至此,目前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都市圈范围均已明确。北京则在近期提出了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四大都市各有规划,如果硬要分出个子丑寅牟,从体量上看,上海在四个城市中可谓是一骑绝尘。
借由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海都市圈共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4个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省的4个市(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市),即“1+8”的区域范围,陆域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借助长三角人口、经济等优势,上海都市圈都呈现明显的领跑者姿态。据统计,去年一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约7125万,GDP为10.8万亿元,几乎与北京、广州和深圳在上述两方面的综合相持平。
在上海的“都市圈”内,实力强劲的不只是上海,目前苏州、宁波、无锡GDP都已达万亿GDP,因此整体经济体量方面,上海占足了优势。同时,上海都市圈还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坐拥两大“千万人口城市”(上海、苏州)的都市圈。而宁波虽然常住人口不足千万,但是据统计其在去年末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54万人,目前已经成为上海都市圈的第四大城市和北上广深四大都市圈中最接近千万级人口的地级市。
因为人口众多,其高尖端人才的比例也较其余三个都市圈更高,同时基于产业互补优势,目前上海都市圈的产业链上中下游已逐渐完备。2019年上海三产占比高达72.7%,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在都市圈内承担起科技、人才和总部经济高地的关键角色。而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足以承接上海的产业配套功能。此外,南通、嘉兴、湖州等城市都曾提出全面接轨上海,力求从产业转移输入方转向协作方。因此,在上海布局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在周边城市布局制造生产环节的产业梯度分工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也是为什么上海都市圈的经济实力堪比其于三大都市圈经济实力总和。
虽然经济实力目前不如上海都市圈,但是根据《广东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规划,广州、深圳都市圈的实力也不能小觑。目前,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和韶关,深圳都市圈则从“1+2”扩容至“1+4”,由深圳、东莞、惠州,以及新增的河源和汕尾5城组成。
广州和深圳的都市圈是既相像有不同的两兄弟,两个都市圈在经济体量上几乎没有差别,2019年,广州、深圳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分别为40567亿元和42748亿元,广、深在其都市圈内部的GDP占比分别为58%和63%。人口方面,2019年末广州、深圳都市圈的常住人口分别为3711万人和3290万人,广州、深圳的人口占比均为41%,数据十分接近。而在产业构成方面,高科技研发和智能制造为在广两大都市圈的强项,高新企业落座广、深,其周边城市则承接生产制造的相关环节。作为在广的两大一线城市,他们肩上的担子是要共同推进整个珠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广州都市圈中,清云韶属于北部生态发展区。深圳都市圈中,汕尾、河源分别属于沿海经济带东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
目前,广深两大都市圈已经横跨了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未来两大都市圈双核联动,必将促进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实现跨珠三角自由流动,进而推动与环珠三角地区的资源整合与互补。
而在都市圈表现相对较弱的是北京都市圈,以1小时通勤圈为标准,北京都市圈包含北京大部分区域以及北京以东、以南方向的廊坊北三县、固安、廊坊市区、涿州、武清等地,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在2600万以上。但是目前这些城市与北京的联动效应均较弱,北京在都市圈内的GDP、常住人口占比均逾八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北京都市圈的发展水平较为悬殊。北京市行政区划面积为1.64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广州、上海、深圳的7434、6339、1997平方公里,再加上资源配置的行政壁垒,导致北京的产业、公共服务的外溢效应不强。不过,近年来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也为环京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已出台,在打造都市圈上,北京也开始发力,欲将北京都市圈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未来,在北京都市圈的跨省区域内或将组建起功能完备、产业齐全、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