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能不能推动,关键看党性
前天,新华社报道了“令计划涉嫌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的消息。中央再次展示了“打老虎”的决心和力度,国人无不为之振奋。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其要义不止在于惩治腐败,更是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扫清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障碍。
“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在30多年后的今天,这个判断仍然管用。甚至,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改革课题,有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因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没有回头路,在硬骨头面前,怎么办?只有拿出勇气和魄力,去“硬碰硬”。打铁还需自身硬,而党性就是我们推动改革的底气所在。
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利益格局调整,体制摩擦加剧,各种矛盾凸显,价值取向多元,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交锋不是越来越平和,而是越来越激烈,这都使得党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更加艰难。在层出不穷的考验面前,一些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不知不觉间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对身份认知的淡薄,对宗旨意识的淡忘,对群众感情的淡漠,对任务紧迫的淡然。正因为党的意识被稀释了,使很多党员干部在该硬的时候硬不起来。
党的意识散漫,最恶劣的结果就是走上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不归路。党性观念出了问题,总开关出了问题,眼里就看不到群众、看不到事业了,而是别人的私人飞机、奢侈消费,总要忍不住问自己,为什么不能也享受一把?诱惑面前,没有了入党时的坚定初心,忘记了党的纪律和责任,就会失道、失节、失身,一旦铸成大错,任凭官做得再大,也照样要被打回原形。
将私利置于党性之上,不止会畸变出恶性毒瘤,还会衍生出种种“气血不通”的慢性病灶。为什么群众会感觉到,很多好的改革措施长期推不下去?就是因为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其中就包括不少党员干部。在一些部门官员看来,主管的领域就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容不得别人来分一杯羹。在这种畸形权力观的影响下,不同地方、不同部门,弄出种种条条块块、各自为政,表面上看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实际上就是不顾改革大局,自私自利。由于享受到寻租的甜头,对于影响部门利益、自身利益的改革,也就自然不情不愿,甚至横加阻挠,以谋求固化不正当的既得利益。我们党一直以来反对的小团体和山头主义,借此以权力同盟、利益同盟的面目重新粉墨登场。往往越是这样的“铁公鸡”部门,越是经不起查。一查就是一大串,一抓就是一大群。像这样的部门、地区利益越位,已经成为当前深化改革的一大阻力。
另一种现象虽然表面上无大害,影响却更糟糕。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党的先进性意识和严格的自我要求。在工作面前、在利益面前,不愿意享受在后,更不愿吃苦在前,跟组织、跟群众讨价还价非常擅长,工作起来却动不动叫苦连天,抱怨工资低、问题多、干活难。这样的“典型”,通常可以在一些基层部门,特别是跟群众打交道的岗位上看到。城管队长面对记者镜头,两手一摊:这事管不了。一些公务员逢人就叹收入少、地位低,上班没有积极性,下班却忙着在网上晒工资条。甚至有地方,公务员干脆“罢工”示威,其中不少还是党员吧。这样的党员,先进性何在?让群众怎么想?还怎么发挥带头作用,去开展工作,推动改革呢?
所以,仔细读一读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要求——“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什么是第一身份,就是党员区别于普通群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一种符号。如果总希望靠着党员身份给自己带来好处,甚至被查酒驾还要拿出党员证来,那只能给这个身份抹黑。迎接最困难的任务,到最艰苦的现场去,永远出现在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这才是一个党员应有的样子。不同时代,对党性有不同的解读,放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之下,就是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甘为群众服务的孺子牛。
上一篇:江西日报:营造从严治党的小气候